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法规> 学习探讨
学习探讨
浅议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浅议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内容提要】

    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活动中应该诚实守信用,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义务。诚实信用原则则以社会为本位,追求衡平正义,要求人们在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不仅要求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而且要求平衡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诚信原则有解释法律和合同的作用,在法律和合同缺乏规定和规定不明确时,司法人员应遵循诚信公平观念,准确解释法律和合同。因此,正确理解和掌握其内容与功能,是学习好贯彻好合同法的关键。

【关键词】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合同法的起草,从1993年由专家学者提出“中国合同法立法方案”开始,到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将近6年时间。其间历经了1995年1月“建议草案”(第1 稿)、1995年10月“草案试拟稿”(第2稿),1996年6月“草案试拟稿”(第3稿)和1997年5月“草案征求意见稿”(第4稿),几易共稿形成1998年9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草案)》(包括截止1998 年12月21日人大常委会对《草案》形成的三次审议稿)。在整个合同法的起草过程中,诚实信用原则始终是个引人注目的议题。这原则在合同法中的贯彻和体现情况,直接关系到合同法的内容、结构和体系,决定着合同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功能,并将影响到合同法在实施中的社会、经济效果。它和合同自由原则是贯穿合同法的两大主线,互为依托、彼此相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维系和构筑了合同法这座大厦。公平与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的价值目标。合同法正是希望依靠诚实信用原则来达到衡平的公平与正义,表达对经济生活中利益公平和道德文明的向往。它与合同自由原则相比,合同自由原则更多强调的是当事人的个人意志和利益、较少考虑对方和社会利益,而诚实信用原则不仅要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而且要求平衡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合同自由原则以个人为本位,诚实信用原则则偏重于以社会为本位。对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引发的残酷竞争、追逐私利及其所导致的当事人事实上不平等、当事人滥用权利、尔虞我诈等市场经济的负面现象,都需要诚实信用原则去作为缓冲器和润滑剂,维护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转,促进市场经济的更大发展。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合同法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并使我国合同法成为一个科学的规范体系。合同法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写入法条,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交易的安全与效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并妥善协调和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利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合同法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合同自由原则是近代私法走向进步的重要标志,而随着现代私法由个人本位向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转化,诚实信用原则则成为现代私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诚实信用原则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正是在合同法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并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反映了法律对道德准则的吸收,这种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要求最早出现在合同履行领域。《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当以善意履行”,学者们一般将该规定所要求的“善意”解释为诚实信用,而真正将“诚实信用”作为法律规范确立下来的,应是1863年的《撒克逊民法典》,该法典第858条规定:“契约之履行,除依特约、法规外,应遵守诚实信用,依诚实人之所应为者为之。”但依该法之规定,当事人可以以特约排除对诚实信用履行要求的适用,所以该法关于诚实信用的规定在性质上仍属于任意性规范,难以称为一项基本原则。只有《德国民法典》冲破了概念法学的阻碍,明确将诚实信用作为一项强行性规范规定下来,并将其作用领域由合同扩大到一切债之关系中。该法第242条规定:“债务人须依诚实与信用,并照顾交易惯例, 履行其给付。”使诚实信用原则成为债之履行的基本原则。而及至《瑞士民法典》则将诚实信用原则作用的领域扩张到一切民事活动领域,成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该法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均应依诚实信用为之。”使诚实信用原则不仅适用于债务人,也同样适用于债权人,不仅适用于合同及债的履行,而且适用于一切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大陆法系,它常常被称之为是债法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或称为“帝王条款”,其含义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可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甚至有人主张,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不限于私法,对于民事诉讼法,乃至刑法、宪法亦应适用。【注1】足见其在现代法律中的地位。然而,诚实信用原则只有在私法中才具有重要价值,在私法中尤以合同法为其主要作用领域。

    适应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在合同法第1章第6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应予说明的是,诚实信用原则不仅仅要求人们在进行交易行为时诚实不欺、恪守信用,更重要的在于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要求当事人在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利益。按照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当事人不仅要承担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还应承担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诚实、善意的附随义务,即对于依照通常人看法应由债务人承担的义务,即使合同未作约定,债务人也应履行。对于债权人而言,虽有权接受债务人的给付,但也不意味其可以高高在上,而应尽到相互协作、配合的义务,诚实信用不仅调整着经济关系,而且推动着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二、诚实信用原则使我国合同法成为一个科学的规范体系

    合同法不仅在一般规定中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而且围绕着诚实信用原则,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合同义务体系和适用规则,从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解释乃至终止,整个交易过程始终贯彻着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丰富了我国合同关系的内容,体现了现代合同法对当事人保护周密化、精致化的趋向。

(一)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订立中的先合同义务

    按传统民法,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前相互之间并无任何权利义务关系,彼此并不承担任何责任。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合同当事人一方的过错致使合同不能成立,而导致信赖该合同能够成立而为此积极准备的相对方遭受损失,此种损失仅因合同没有成立,而失去对过错方的约束,有违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随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合同关系是一种基于信赖而发生的法律上的特别结合关系。当事人为了缔结合同而进行磋商之际,已由一般普通关系而进入特殊结合关系,这就要求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应超出一般普通关系所要求的侵权行为法上的注意义务,而负起保护这种特殊信赖关系的协作义务、通知义务、照顾义务、保护义务、保密义务等附随义务。这种附随义务在合同的订立阶段被称为先合同义务,违反此义务的当事人,应承担缔约上过失责任。由此表明,现代民法不仅要保护业已存在的合同关系,对于正在产生过程中的“合同关系”(信赖关系)也给予特别的保护。

    适应现代民法的这一要求,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或者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以及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并且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里有三种情形:1、“假借订立合同,以损害对方利益为目的,恶意进行磋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并没有订立合同的意思,只是为了损害对方利益,如故意与对方谈判让对方丧失与他人交易的机会,又如,与对方假借谈判故意增加对方的缔约成本。2、有“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的欺诈行为。3、“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这类情形主要违反合同前义务。常见的有:(1)一方未尽通知、协助等义务,增加了相对人的缔约成本而造成财产损失。如甲、乙双方约定在某日订立合同,乙因故不能去而未通知甲造成甲为订约往返的费用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乙就要依诚实信用原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2)一方未尽忠告义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一些必要的信息必须告诉对方当事人,如果没有告知对方当事人而让对方当事人遭受损失便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3)一方未尽照顾、保护义务,造成相对方人身或财产的损害。如一下雪天,某顾客去一家酒店吃饭,在踏上饭店阶梯时,因台阶没有采取防滑措施而突然摔倒在地上引起的人身伤害。此外,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负有保密的义务,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世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否则,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亦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种保密义务也属于合同前义务的范畴,如技术信息中的配方秘密、技术决窍等,经营信息中的客户名单、市场开发规划等。

    对于因违反先合同义务而产生的缔约上过失责任,德国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都没有作一般规定,而仅是就特别情形设个别规定。只是在学说和判例上主张应扩大缔约上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进而建立缔约上过失责任的一般法律原则,以合理规范当事人之间的缔约磋商行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1940年的希腊民法典第197条和第198条设有明文将缔约上过失责任作为一项一般法律原则予以规定。我国合同法对缔约上过失责任适用范围的规定, 除了明确列举恶意磋商和违反保密义务以外,还规定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也适用缔约上过失责任。这一开放性条款使得缔约上过失的责任成为我国合同法的一项一般法律原则,于此而言,这一规定具有先进性。但这一规定没有先明确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应承担的先合同义务,而径直规定缔约上过失责任,从体系上看未见圆满,使得人们在适用该条规定时,将会出现大量援引“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这一模糊条款,实质上就成为人们在援引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从而会使这一规定在执行中的力度大大减弱。在人民法院审判合同纠纷时,也可能引起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扩张。笔者认为,此处应对诚实信用所要求的先合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便当事人适用,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最高人民法院应对此作出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以规范这类行为,防止滥用。

(二)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履行时的附随义务

    我国合同法第60条第1款规定,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该条第2款又规定,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一规定表明,我国合同法要求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仅要承担合同明确约定的给付义务,而且还应承担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各种附随义务,以使交易过程能够圆满、妥当地进行。

    附随义务并非在订立合同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而是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以及交易习惯而逐渐产生的义务,因为无论是立法者的法律规定,还是合同当事人的约定,都无法穷尽人事的变幻,也无法详尽地、事无巨细地规定当事人义务的全部内容,但是为了使交易能够圆满地完成,即使合同没有约定,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对其应当负担的义务,不得借口合同没有约定而拒绝履行。例如,在买卖马的合同中,债务人不仅应履行合同明确约定的交付马的给付义务,同时也应负担在交付前饲养马并适当放牧的积极附随义务和不得在交付前过于劳累其马的消极附随义务,以及交付时注意保护债权人财产(如不撞毁债权人门上玻璃等)的附随义务。这些附随义务即便当事人事前没有约定,但本着一个诚实、善意人的标准,债务人也应负担。

    附随义务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给付义务的履行和保护债权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附随义务的产生和对合同关系的加入,使得过去只注重给付义务的合同履行由粗糙变得精细。这种对附随义务的关注应贯彻于合同履行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例如当事人虽有约定随时可以履行债务,但应在适当的时候履行债务,而不得于深夜叩门还钱或者在歹徒抢劫时还钱;当事人虽未明确约定债务履行方式,但应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而不得用脚夹着钱递于他人鼻下还钱,或者雨天掷信件于地上送信,凡此种种,都要求合同关系当事人以爱人如己之心善尽义务,才是符合法律的真正要求。

    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债务履行过程中应负担通知、协助、保密等附随义务,除此之外,对“根据合同之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产生的义务”进行扩张解释,如还应包括提供必要条件,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告知义务、照顾义务、保护义务等。对于违反附随义务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我国合同法未作规定。一般认为违反附随义务的履行不产生履行的效力,债务人的履行义务并不消灭,应以合于诚实信用原则要求的方式另行履行;债务人因违反附随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三)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终止后的后合同义务

    按传统民法,合同关系终止后,当事人即脱离了合同的约束,彼此不再承担任何义务,但有时这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不够周到,于是现代民法理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创设了后合同义务。即在合同关系终止后,当事人在特定情形下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仍应负有某种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以维护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例如,租赁关系终止后,房主应容许承租人在一定期间内在门前适当地方张贴迁移启事,以及他人问询时房主有告知的义务;雇佣合同终止后,雇主应受雇人的请求有开具服务证明书的义务,而受雇人在离职后对于工作期间所接触到的商业秘密有保密的义务。

    我国合同法第92条规定,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后合同义务的特点是:1、多数不是合同直接规定的义务,而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而产生的义务。2、它是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3、目的是维护给付效果或者妥善处理合同终止事宜。“通知”是指当事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将合同终止的有关事宜告诉对方当事人。“协助”是指当事人有帮助、配合对方当事人处理合同终了善后事务。“保密”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终止以后,对于了解到对方当事人的秘密不准向外泄露。合同法未规定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责任,是立法的漏洞,但笔者认为,违反后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的仍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解释

    合同属于当事人自创的规范,源自当事人的意思,在于满足不同的利益;加上表达这些意思所用的语言文字未臻精确,因而在合同订立或履行过程中对其意义、内容或适用范围,难免发生疑义,这使得合同解释在实践中非常必要和普遍。【注2】对合同进行解释的方法很多,其中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对合同进行解释,便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为各国民法所采用。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57 条规定:“合同应按诚实信用的原则及一般交易上的习惯进行解释。”意大利民法典第1366条规定:“应当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解释契约”,这是因为诚实信用原则本身就具有解释、评价和补充法律行为的功能,【注3】其在合同解释中的主要作用在于衡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地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此,合同法第125 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的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解释的重要依据之一。合同解释的方法有文义解释、整体解释、习惯解释、目的解释和诚信解释。由于诚实信用原则位阶较高,素有“帝王条款”之称,一切民事活动没有不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因此诚信原则解释合同也应系理所当然。

    综上可见,诚实信用原则对我国整个合同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十分活跃,在私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诚如有的学者所言:“今日私法学已由意思趋向于信赖,已由内心趋向于外形,已由主观趋向于客观,已由表意人本位趋向于相对人或第三人本位,已由权利滥用自由之思想趋向权利滥用禁止之思想,已由个人本位趋向于社会本位或团体本位。”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概念,它与道德上的诚实、善意、公平有与之密切的联系,它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具体体现,赋予以法官以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以便使案件的裁判达到道义上的平衡。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诚实信用原则日益受到重视,乃是顺理成章之事。我国合同法顺应历史的潮流,给了诚实信用应有的地位。

 

注释:

【1】史尚宽:《债法总论》,第321页。

【2】崔建远:《关于制定合同法的若干建议》,《法学前沿》第2辑,第39 页。

【3】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258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江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合同法学》,赵旭东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合同法》,崔建远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业务二部刘欢供稿

下一篇普通话培训心得

版权所有 北京汇诚金桥国际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06430号-1  QQ客服 在线客服